讓體育賽事添彩城市發展(評論員觀察)
如何延續賽事活動帶來的“流量”,進而將其轉換為經濟社會發展的“增量”,是每個城市都需要思考的問題
近段時間,各類體育賽事在多個城市密集舉辦。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中國大獎賽在上海國際賽車場發車,比賽期間,超過20萬人次觀眾到現場觀賽;“五一”假期,成都2024湯姆斯杯暨尤伯杯賽的上座率節節攀升,尤伯杯決賽有超過6000人進場觀看,湯姆斯杯決賽進場人數在萬人左右;長三角體育嘉年華越野半程馬拉松、2024亳州馬拉松等路跑賽事,吸引眾多跑步愛好者參賽……火熱賽事,有助于拉動經濟發展,增強城市活力。
一組數據能夠有力說明賽事的帶動效應。成都大運會期間,成都住宿業、餐飲業銷售收入分別增長57%、42.3%;在“村BA”等賽事帶動下,2023年貴州臺江旅游綜合收入達84.64億元,同比增長94.66%;2024年無錫馬拉松帶動經濟效益達28336.6萬元。對于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而言,大型體育賽事的帶動作用是多方面、多維度的,能給舉辦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從賽前、賽中、賽后多個環節發揮賽事的帶動效應,將為城市打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。
賽事是認識城市的一扇窗口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、美譽度,不僅要成功辦賽,還要辦出水平、辦出特色。場地、設備、交通、醫療……近年來,各地大小賽事中,配套設施向優向好,贏得廣大運動員和觀眾的好評。在此基礎上,不少城市突出辦賽創意,讓賽事成為展示城市風采的平臺。比如,北京冬奧會期間,坡面障礙技巧的“雪長城”賽道令人耳目一新,烽火臺、角樓、瞭望塔等造型,讓觀眾既可以感受體育競技之美,又能品味中式美學之韻。又如,蘇州馬拉松賽道連接寒山寺、閶門、山塘街、平江路等景點,選手在參賽的同時,還可以感受蘇州的古韻今風,城市也借助電視直播宣介了特色人文景觀。從實踐來看,因地制宜,將城市特色元素融入賽事各個環節,不僅能擦亮城市名片,更能提高賽事的吸引力、觀賞性,實現城市與賽事更好相融。
體育賽事不僅與體育用品產業息息相關,也與餐飲、住宿、旅游等諸多產業緊密相連。發揮好體育賽事的帶動效應,不妨在豐富消費供給上下功夫,在創新消費場景上做文章。前段時間在貴州榕江拉開帷幕的2024年第二屆貴州“村超”總決賽,將比賽主要安排在周末或節假日,當地還精心準備了音樂煙花秀、侗族歌舞、特色美食等,讓觀眾可以兼顧觀賽和旅行。2023年“村超”舉辦期間,榕江累計吸引游客519萬人次,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9.86億元。這啟示我們,更好釋放賽事紅利,應延長賽事鏈條,打造多元場景,才能吸引更多人從“參加一場賽”轉向“玩遍一座城”。
賽事落幕后,如何延續賽事活動帶來的“流量”,進而將其轉換為經濟社會發展的“增量”,是每個城市都需要思考的問題。以浙江為例,杭州亞運會結束后,有的地方改造比賽場館,向市民開放,助力全民健身;有的結合旅游項目和節慶活動,舉辦山地自行車賽等賽事,帶動當地民宿發展和農特產品消費;還有的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群眾性賽事,吸引更多游客。做好“賽事+”的文章,推動“賽事+旅游”“賽事+文創”“賽事+商貿”等融合發展,方能有效延續體育賽事的熱度,在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發展的同時,拉動地方經濟發展。
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,積極培育智能家居、文娛旅游、體育賽事、國貨“潮品”等新的消費增長點。以賽營城,讓城市服務賽事需要,讓賽事助力城市發展,更澎湃的發展動能將在城市與賽事的“雙向奔赴”中不斷積蓄。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